遊歷歐洲的A餐和B餐

chris photo

大家好,在開展正文之前,容我先作自我簡介:二零一二年,筆者於浸會大學歐洲研究學系德文組學士畢業,至今剛好兩年;現在,我是德國 Darmstadt 理工大學建築系的二年級生。時光荏苒,在歐洲的日子愈長,愈感到自己見識淺薄,不得不叫自己做「歐洲研究六年級生」,未算「真正」畢業。

在歐洲研究的第三年,我去了德國交流。我半年讀書、半年工作,閒時旅行。一年下來,走了起碼二十二個國家,其中多數是「歐洲」城巿。可是,「歐洲」城巿走得愈多,我愈迷失 –「歐洲文化」是甚麼?原來歐洲文化,隨地域遷移,也是千變萬化,需要自己細心去掌握和體驗。另外,愈走得遠,經歷無數風景,我更會想:我來自哪裏?我究竟是甚麼人?

在羅馬的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跟我說,他最愛的導演是王家衛,他很喜歡2046;在學校裏,有越南朋友跟我說,他看過很多香港電影,把葉問系列全部看完了,甚至有人抱着一本關於漢字的德語書,跟我討論一下繁簡體字的問題。第三年的交流完結後,我離開歐洲,經土耳其伊斯坦堡回港之前,旅行四天三夜。當時,有一個土耳其人跟我說,成龍是他從小就喜歡看的香港明星,很高興電影《特務迷城》曾在伊斯坦堡取景。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出走、迷失、尋覓、回歸」這個旅行定律。

人在歐洲,你經常面對兩個選擇:A餐 — 站着:平等、開放地和所有人討論一切議題,據理力爭;B餐 — 跪低:見高拜、見低踩,德國人說民主好你就和應說民主好;中國人說民主有問題你就硬要說人家被洗了腦。

避免以耳代目,防止人云亦云,利器是在獨立思考和:透過閱讀和遊歷去印證自己的看法,把一己的傲慢與偏見逐步消除 — 最後剩下來的,就是「屬於你的歐洲」。

以上是筆者在EUAP博客裏的第一篇文章,距離中學文憑試放榜,已有一個多月,大學收生的程序都快要完結,因此筆者也毋須為歐洲研究學系賣廣告,但希望在以後的篇幅,書寫歐洲的歷史、建築文化、城巿規劃、風貌人情景物等,與讀者分享觀察和探究歐洲的角度,才是本網誌真正的旨趣所在。

 

見‧觸‧旅‧行

陳重民

浸會大學歐洲研究畢業。在第三年遊歷歐洲時,發現偉大的建築與文字音樂一樣,感動人心。以文字書寫建築,以旋律創造空間,理順生活節奏。於是,在浸大畢業後回到德國,重新攻讀建築學士,漫漫長路,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