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記者、劇作家

23


Photo source: Derotterdam.nl

 
「建築師」這個行業,可能因為稱呼之中帶有一個「師」字,像律師、會計師、精算師般,給人一種優越的感覺。這群「起樓」的人,衣著光鮮 — 即使到地盤視察,也會穿著西裝的。在日劇《不能結婚的男人》中,主角是一名閒時聽古典音樂、飲紅酒吃牛扒、性格有點執拗孤僻的中年男人,職業正是一名建築師。我個人認為,建築師像一個以圖像傳意,解決居住問題的一個記者,而他偶然也是一個劇作家。
 
每遇上一個設計項目,必然有一個場地。身為建築設計者,很需要了解場地的特性。於是,他抵達現場,磡察測量,拍攝大量照片,以作紀錄,甚至以草圖和筆記紀錄重要資料。另外,他還要親身感受場地的光線、通風、地勢等各項要素,才能正式埋首設計。設計完成後,他要以圖文並茂的方式 (圖為主、文為副),以數據、分析圖、示意圖等,解釋場地的情況,指出設計上要解決的問題,按其個人創意,設計建築物的形狀大小、空間分佈、通道連接,以上種種,都要以使用者的需要和他們的身體和空間的比例為依歸。
 
除了解決問題之外,他更要為使用者創出一種相符的生活方式。因為每一個空間的排列,都會影響使用者的生活方式。清楚使用者的需要,為他們想像出一個生活的方式,角色與場景的互動,最後以立體的渲染圖去表達他的想法。以此類推的話,建築師也像一位劇作家,在鋪排故事橋段之前,需要賦予角色不同的性格,才能表現角色的情感和寫出有足夠說服力的情節。
 
荷蘭著名建築師庫哈斯 (Rem Koolhaas),正是這一比喻的最好例子。在年輕的時候,庫哈斯曾經是一個記者、也是一名劇作家。在二十四歲時,他進入倫敦建築協會學院唸建築,畢業設計關於柏林圍牆,即東德和西德牆體之間的通道,做一個設計竟像在寫一個故事。筆者在此不打算另花篇幅贅述庫哈斯生平的故事,但如果讀者對這位建築師或他的建築思想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圖書館或在網上找一找 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en來看看。
 
 
 
見‧觸‧旅‧行
 
陳重民浸會大學歐洲研究畢業。在第三年遊歷歐洲時,發現偉大的建築與文字音樂一樣,感動人心。以文字書寫建築,以旋律創造空間,理順生活節奏。於是,在浸大畢業後回到德國,重新攻讀建築學士,漫漫長路,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