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與活在水邊 (一)

24


 
這學期的城巿規劃設計課題,題目是「兩分鐘,走到河邊」。學校給了我們一片位於法蘭克福的三角形土地。如圖所見,左右兩條行人道就是三角形的兩條邊,左邊的路,大約有四百米吧,而右邊,大概二百米左右,可以一直走到火車橋,而這個三角形地帶的第三條邊則是屬於火車軌的地帶。
 
回應題目,「兩分鐘,走到河邊」是怎樣的概念呢?首先,距離小區最近的河流,就是法蘭克福的美茵河 (Main、法蘭克福的全名是 Frankfurt am Main — 美茵河畔法蘭克福),步行約三分鐘。小區的附近有甚麼?這於巿中心的東南面,走路到巿中心的話,大概需要十五至二十分鐘吧。假如以香港相應的地區比喻的話,我們來假設旺角就是城巿中心,那麼,圖中這小區就是佐頓的其中一條街道,而佐頓後面,又剛好有柯士甸,而柯士甸旁邊,又剛好有維多利亞港,正好呼應這地帶和美茵河之間的關係:從圖中左邊的行人道繼續往圖中左邊的方向走,越過馬路,向前走大約五百米,就是河邊了。河邊不准行車,河畔鋪設良好的水泥路、綠草披和木椅,路上練跑者有之、散步的行人有之、坐在木椅上閒聊的良朋好友們有之、喁喁細語的情侶也不少,偶然在草地上還有好幾隻小鴨搖搖晃晃的走路。
 
這一區的建築物,有七棟左右是戰前就剩下來的舊樓,它們和在同一地帶的變電站一樣,已列入受保護建築物名單。單憑外觀判斷,我想不出成為它們值得受保護的原因,但它們也成為了我們設計的其中一個挑戰 — 要平衡新建的建築物和受保護的建築物在視覺之上和諧共存。如何以空間為古老建築物留白,以空間安排表達珍視和尊重的態度,十分重要。
 
再者,圖中左邊有條四條來回行車的馬路,天天熙來攘往,馬路旁的嘈音指數是高於八十分貝 (六十五分貝以上的聲量足以損害聽力,每加十分貝的嘈吵程度是雙倍的),可說是十分嘈吵,而火車橋那邊的鐵路有各類火車經過,包括載貨用的、城巿高速線道和慢車,嘈音污染也是十分嚴重,生活質素成疑。究竟該想一個怎樣的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呢?這些就是建築師或規劃師要思考的問題了。
 
存在嘈音污染和社會問題的地方,絕對不止香港一個城巿,而是城巿化背景之下的常態,如何面對這種「常態」則需要利用建築和城巿設計的創意和創造力了。這場地的問題,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待筆者繼續記錄跟進。
 
 
 
見‧觸‧旅‧行
 
陳重民浸會大學歐洲研究畢業。在第三年遊歷歐洲時,發現偉大的建築與文字音樂一樣,感動人心。以文字書寫建築,以旋律創造空間,理順生活節奏。於是,在浸大畢業後回到德國,重新攻讀建築學士,漫漫長路,我行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