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再用*的方式層出不窮,可以是改變一件物品的原來用途,例如將舊膠樽用作花瓶;也可以是將物品易手,人棄我取,使之重獲新生。再用本身的好處無庸贅言,我們以下要探討的是,如何才可以在大眾層面普及再用?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歐盟垃圾處理框架的第二層為「預備再用」(prepare for reuse), 而非「再用」(reuse) :前者的對象為那些必須經過一番檢查、維修與清理後才能再用的物品;後者的對象則為那些可以直接再用的物品,所以嚴格而言,後者當屬源頭減廢。為方便起見,我們不採用這種仔細的劃分,一律視為「再用」。
只借用,不消費— 德國柏林的圖「物」館
你家中有沒有甚麼「唔等使」的東西?其中有曲奇模、榨汁器、麵粉轆、薄餅刀,甚至電鑽嗎?是的,我們每人家中總有些東西彷彿只為一兩次即興的任務而生存,之後便長期候命了。想物盡其用,有甚麼辦法?
位於柏林的社區合作社Leila,其運作理念是以借用取代消費。任何人只要捐贈一件物品,即可成為會員,免費借用店內數千件由其他會員捐贈的物品。換言之,會員可以同時是借出者和借入人。Leila成立於2012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名會員,人數還在不斷上升,可供借出的物品亦因此愈來愈多元化,堪比一間圖「物」館。很多人都願意在借用或歸還物品時,捐出些微金錢,集資替合作社繳付租金。
討論題目/活動
- 這種以借用取代消費的生活方式有甚麼好處?
- 你認為Leila的運作模式在香港是否可行?
- 你家中有甚麼「唔等使」的東西?
延伸閱讀
- Inside the Berlin shop where you borrow instead of buy (BBC)
- Berlin ‘borrowing shop’ promotes the benefits of sharing (Guardian)
免費午餐?—德國的網上食物分享平台
家中有多餘的食物,不想白白浪費,但又贈送無門,該怎麼辦?為朋友籌備生日會,所需食材除了購買一途外,就真的別無選擇嗎?在德國,一班惜食之人在網上建立了食物分享平台,把願意分享食物和希望獲取免費食物的人聯係起來,使某一人的食物垃圾在轉手後,有機會成為另一人的有用食材,從而減少食物浪廢。
據一份於2012年完成的調查發現,德國人平均每年丟棄82公斤重的食物,即大約花了230歐元來購買一些從沒有入口就要丟棄的食物!
討論題目/活動
延伸閱讀
芬蘭赫爾辛基的「清理日」(Siivouspäivä)
赫爾辛基的「清理日」鼓勵市民於當天合法「佔領」全市的街道和公園,擺設攤檔,把家中不要的雜物轉讓給有緣人。
「清理日」由民間發起,由初規模有限,後來得以成為全民運動,市政府對人民的信任亦功不可沒。市政府規定,打算擺設攤檔的人士只需向主辦單位及早預留位置及保持場地整潔,即可名正言順地當一天「無牌小販」。
討論題目/活動
- 香港有哪些社區二手店?探訪其中一間,並將你的發現在下一節課和同學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