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權對生活在某些地區的人而言,是抽象的,因為他們的基本權利已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人權已不知不覺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對別一些人而言,人權則是實實在在的,因為他們可能連接受教育和表達意見的自由都沒有,這些都需要奮力爭取,是念玆在玆的目標。本篇從薩哈羅夫人權獎說起,以兩位得主—中國的胡佳和巴基斯坦的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為例,反思人權。
甚麼是人權?
介紹薩哈羅夫人權獎之前,先簡單解釋人權本身的內容。
公民與政治權利
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
集體權利
薩哈羅夫人權獎(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
薩哈羅夫人權獎是歐洲議會每年為表揚傑出人權鬥士而頒發的獎項。此獎項以俄羅斯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命名,他是蘇聯時代的異見人士,主張放棄軍備競賽,1975年獲頒發諾貝爾和平獎,其後因為示威抗議蘇聯入侵阿富汗,遭到長達六年的軟禁。歐洲議會在1988年設立薩哈羅夫人權獎,首屆獲獎人為孟德拉。
以下這段影片囊括了歷屆(至2012年)的獲獎人士,你都認識他們嗎?
例子一:胡佳
胡佳為中國大陸著名的維權人士,多年來為環保、愛滋病和民主等議題奔走,2008年遭中國政府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的名義拘捕,同年獲頒發薩哈羅夫人權獎。2011年獲釋外,胡佳仍不時遭國保人員監視和軟禁。
討論
- 中國政府視胡佳為危害國家安全的滋事份子,所以認為歐洲議會是次頌獎予胡佳,是西方國家意圖干預中國內政的妄舉,完全忽視中國的國情。你認為人權是否具普世性?你又有多同意中國政府這種說法?
例子二: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
馬拉拉是薩哈羅夫人權獎2013年度的得主,當時她只有16歲!馬拉拉生於巴基斯坦西北部一個大城市,在她11歲的時候,其所居住的縣城受伊斯蘭極端組織塔利班的控制,女性接受教育的權利遭到打壓。為讓外界知道搭利班禁制女性接受教育的現況,馬拉拉開始以匿名方式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網上平台撰寫網誌,記錄她在塔利班管治下作爲一個女學童的生活。馬拉拉的身份其後在一齣為紐約時報所拍的記錄片曝光,塔利班於是嘗試以不同方式威嚇她和她的家人,要其噤聲,但他們不為所動,反而作出更多的呼籲,令愈來愈多人認識馬拉拉,亦讓塔利班對她的憎恨愈來愈大。2012年10月9日,馬拉拉在放學途中遭一個隸屬塔利班的男子槍擊,生命一度危殆,幸而獲得世界各地醫院的鼎力相助,接受了最好的治療,最終康復過來。馬拉拉和家人現居英國,她希望學成後將來能重返巴基斯坦,為同胞爭取更多的權益。
反思
- 新聞價值是否應凌駕於馬拉拉的安危之上?傳媒的報道有否增加了馬拉拉的風險?
- 你認同馬拉拉父親的教育手法嗎?
延伸閱讀
- Malala – the girl who was shot for going to school (BBC)
- Malala – winner of the Sakharov Prize 2013
- Brank Malala – PR phenomenon or target
- Brand Malala – Western exploitation of a schoolgirl
- Lesson Plan_Voices from Europe about human rights in China
- Worksheet 1_Human rights
- Worksheet 2_Human rights
- Worksheet 3_Human rights
Cover photo source: European Parlia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