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遺產日」, 走進平時不開放的過千個歷史遺蹟!

8

每年九月,歐洲各國都會舉辦「歐洲遺產日」,讓數以千萬計的歐洲公民,有機會親身體驗平日甚少對外開放的歷史、文化遺跡!

整個九月份,數千個平日關閉的歷史、文化遺址免費予民眾參觀,當中包括政府機構、教堂、花園、博物館、私人機構和私人府邸等。另外,亦有展出故舊的藝術作品、樂器等。當中,大部份平常都不會對外開放,是次活動可以讓所有歐洲公民和旅客都有平等的機會,接觸各種各樣的歐洲遺產,瞭解歷史文化,藉此鼓勵民眾參與有關活動,積極保育文化遺產。

「歐洲遺產日」起源於法國。1984年,法國文化部長訂立每年九月第三個星期日為政府的紀念性建築物的開放日,好讓市民有機會參觀國家的珍貴文化遺產。此舉深受民眾支持。有見及此,法國更在1992年將活動延長一天,則九月第三個週末,市民都可以免費參觀。

法國文化部長認為活動得益甚廣,1985年於歐洲理事會上提議,將遺產日推廣至歐洲各國,至1991年開始成為歐盟官方活動。今時今日,「歐洲遺產日」由《歐洲文化公約》共50個簽署國聯合舉辦,宣揚「歐洲:一個共同遺產」的理念,是現時歐洲最大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活動。以發源地法國為例,據統計,當地兩天的遺產日參觀者合共一千一百萬,而且每年上升。

每個國家可以為其遺產日訂立主題和活動。在南愛爾蘭,旅客可以接觸中世紀騎士的配劍和盔甲,體驗士兵出征前後的情形;瑞士則以「火、光、能量」為題,活動當天,在不同的建築物上點起火光。各國的活動資料,於開幕典禮後均上載上網,民眾可以隨時閱覽。

「歐洲遺產日」的標誌是一圈小星星環繞著幾個建築圖案,外圍的一圈小星星代表歐盟,中心用簡單線條勾畫出的建築包括教堂尖頂、堡壘拱頂、碉堡和民宅,代表歐洲文化的多樣性。這活動的宗旨在於加深歐洲公民對歐洲文化豐富和多元的認識,使公眾和政府了解文化遺產保護所面臨的不同挑戰。

延伸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