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智慧城市 (2015年5月11日刊登於明報A19)
12
May
2015
香港決心轉營為「智慧城市」(Smart City)。不過,單靠發展資訊及通訊科技(ICT)不足以實現這個目標。近日,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連同其合作夥伴研究指出,科技發展只是城市規劃其中一重要工具,並非最終目的。理想的城市規劃需要綜合各階層的需求和意願,訂立全面而具前瞻性的藍圖,並清晰傳達予市民大眾,正如維也納副市長Maria Vassilakou在最近由香港歐洲聯盟學術計劃(EUAP)舉辦的講座中指出:「現代都市象徵優質生活環境,城市應該為人民而設。正因如此,城市需要有空間讓人們參與其設計之中。」維也納根據歐盟協議的「歐洲2020」作為規劃基礎,制訂出其獨有的智慧城市發展策略。正因如此,根據美世生活質素調查,維也納連續六年成為全球城市生活質素之冠。此外,有七個歐洲城市位列頭十名。 概括而言,歐洲的智慧城市有以下共同特點:一、視解決全球議題為首要目標,如氣候變化、天然資源短缺危機;二、下放權力予地方組織,進行城市實驗。城市之間又不停分享各自的獨特而有效的經驗;三、具有全面的發展願景,建立新的行政架構,打破傳統框架,勾畫數以十年計的發展方向;四、十分重視市民的想法和參與。 歐盟成員國的城市人口達整體的75%,所以,城市對於歐盟的發展亦極為重要,兩者關係緊密,互為影響。例如,歐盟決心在2050年之前,減低碳排放80至95%。各城市為此制訂實際措拖,實踐低碳環境及氣候保護的理念。而「歐洲2020」策略為許多城市規劃文件的基礎,當中建議教育、研究及創新科技及概念為推動發展智慧城市的重要因素,值得投放更多資源,以達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過程中,城市和各監察團體在歐盟決策中的影響力日漸加強。 歐盟在城市發展中擔任重要角色。為了達到「歐洲2020」的目標,歐盟透過「策略性能源科技計劃」(SET-Plan)和科研資助計劃「展望2020」(Horizon 2020)向城市提供經濟支援。另外,又有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RDF)作為歐盟達致平衡貧富地區長遠經濟發展的工具。SET-Plan內容多元化,其中包括「歐洲智慧城市及社區計劃」和「歐洲創新城市及社區合作計劃」(EIP)。另有「共同發展城市歐洲計劃」(JPI)和「歐洲研究領域聯網」(ERA-NET)以支持跨國科研項目。歐盟地區委員會也鼓勵加強合作和交流各自的成功經驗。歐洲2020至今成功推動整個歐盟的共同遠景和統籌分散的城市發展計劃實行。 在過去一系列以「都市創新」為主題的公開講座中,EUAP介紹了於巴塞隆拿(Barcelona)、維也納(Vienna)、馬模(Malmö)、赫爾辛基(Helsinki)、奧登堡(Oldenburg)、格羅寧根(Groningen)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實際措施。它們的計劃有許多共通點,大多都是建基於「歐洲2020」策略。他們並不認為當中提及的環保建議會阻礙經濟增長。 這些城市意識到,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需要大量優秀人才,及多方面知識的流動,因此強調「智慧」教育、研究和公民參與,讓不同意見互通。現時,歐洲的智慧城市發展內容包括不同的大型項目,例如將都市垃圾完全轉化為能源、投資於分散式能源生產;又建造被動式節能屋、翻新舊建築物以提高其能源效益等等。部份城市向個別建築物發出「能源護照」,又向市民提供全面意見,以減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擴大綠色公共空間是各城市的共同發展重點,甚至計劃轉化為「步行城市」。又減少汽車流量、支持發展低碳公共交通、試驗電子交通工具和汽車共享計劃。例如,在2025年,維也納希望市內八成的人文活動將會達到低碳或零排放,使空氣質量有顯著的改進。 歐洲城市計劃減少市內土地使用面積,將城市活動集中於核心區域,既減少交通流量,又可騰空更多土地,提供休憩空間。巴塞隆拿將數英哩的海濱地皮收回,作休憩及住宅用地。漢堡市則於閒置海旁地皮上建設一個超現代化而又環保的地區:漢堡港城(HafenCity)。世界各地均嘗試靈活運用故有的歷史遺跡及工業用地,重新發展為廉價出租用地,作為文化活動場地,或提供予市民創業,刺激創意產業發展。要讓創意產業蓬勃發展,除完善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硬件外,租金相宜的房屋及辦公室絕不可少。歐洲各城市保存大量公共房屋,可以避免商業活動失衡,或者城市核心地區士紳化;另一方面亦有助新移民融入社區,維持人口多樣化。 歐洲城市日漸擴張,城市之間開始互相爭奪人才。對於有識之士而言,一個富吸引力的城市,需具備良好的社會、文化和環境因素,同時,他們的意見又要被身處的城市所接納。因此,歐洲各地開始興起「意見交流」(Idea Jam)、「城市實驗室」等,開展小規模而創新的城市實驗,為往後的城市規劃提供科學化數據,讓公眾參考,鼓勵發展及創新。要拉近城市與市民的距離,最直接方法就是賦予地區組織更廣泛的決策權,漸漸拼湊成獨有的宏觀發展藍圖。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大前題,較易讓市民之間達成共識;亦因為眼見共同努力的成果,以及城市喚然一新的獨特形象,從而慢慢培養出集體歸屬感。正因如此,上述城市在改革過程中,都甚少出現任何形式的公民抗議活動。 文:H. Werner Hess (香港歐洲聯盟學術計劃副總監)...
Read more »
Read more »